“千萬工程”成就小山村的大花園夢
“千萬工程”成就小山村的大花園夢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真鮮艷”,這首滋潤我們童年的歌曲,表達了對祖國充滿美麗幸福的愿望。在浙江金華東陽市南部的丘陵地帶,過去有座名叫“花園村”的貧瘠山村,被戲稱為“村名花園不見花,草棚泥房窮人家”。就是這座面積只有0.99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人的小村莊,而今已經成長為面積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6.5萬人的現代化小城鎮。
可以說,正是二十年來持續深化“千萬工程”,促使花園村破解發展中的制度難題和要素資源“瓶頸”,實現產業有序規劃、環境持續美化、村莊有效治理、村民共享幸福,讓浙中一座普通的小山村成長為鄉村振興樣板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十大優秀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上百項省級以上榮譽。
一、規劃建設達成山村小花園夢
浙江東陽素有“百工之鄉”的美譽。改革開放之初,在周邊省市的建筑隊伍中來自東陽的泥水匠、木匠特別多。走出大山的工匠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比世代困守丘陵薄田的農民多了市場經濟“做生意”的意識。依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和堅韌,從1981年起,花園村能人邵欽祥先后辦起了蠟燭廠、服裝廠等; 1991年聯合46家戶辦聯辦企業組建金華市首家村級工業公司——花園工業公司;1993年成立花園工貿集團公司。企業的快速發展也讓花園村的企業家們深刻感到,小小的花園村已經難以容納越來越多的企業,必須超越花園村的空間局限,謀求新的發展機遇。
從1993年起,通過收購兼并縣里其他企業的廠區,花園村在村外創辦了第二工業區,陸續投資開辦了多家新企業。以工業區建設和舊村改造契機,花園村邀請當時杭州大學的專業團隊對全村進行勘測,按照小城鎮建設的標準對花園村和兩個工業區進行了詳細規劃,興建了職工宿舍和村民集中居住點,完善了生活區配套設施?;▓@集團投入數百萬元進行了三期舊村改造工程,全村的舊屋全部拆除,村民都住上了新居。至20世紀90年代末,花園村內已是綠樹亭角、假山曲橋、噴泉彩燈、商鋪林立,頗有一派城鎮氣象。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2003年6月11日,浙江省“千萬工程”啟動后第6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習近平到花園村視察,要求先富起來的花園村做好帶頭示范,帶動更多村莊走向共同富裕。這讓花園村人無比振奮,也深深感受到肩頭有了更大的責任?;▓@村美了,花園人富了,但周邊村鎮的鄉親們仍然生活在簡陋的土房、裸磚房內,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條件也很差。必需通過“先富帶后富、強村幫弱村”的方式,做大“花園模式”,讓更多鄉親們也能過上好日子。
二、兩次并村延展花園“筑夢”畫卷
經過充分的前期研究,2004年10月,東陽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文件,批復同意以花園村為中心,與周邊九個行政村合并為新的花園村,村區域面積達5平方公里,本地戶籍人口達到4300多人。并村后沒多久,經過村民討論,民主決策,花園村通過了《總體規劃方案》。按照合理布局、全面規劃、整體拆建、分布實施的目標,將原來的十個村改為十個小區,按照“千萬工程”的要求,對各小區進行了規劃和建設,還統籌村域空間資源,劃為村民平安居住區、高效生態農業區、第三產業服務區、高科技工業園區。以農房改造為重點,整體搬遷4個村,整體拆建3個村,舊村改造3個村,做到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環境綠化、衛生潔化、飲水凈化、村莊美化,把原來空間分散、設施落后村莊改造為布局科學、配套先進的現代化城鎮。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第一次并村后的花園村果真如規劃藍圖那樣建設了起來,實現產業、治理、生態、社會、文化各領域全面發展。
2017年3月,東陽市委、市政府決定,再次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將花園村周邊九個村并入花園村。新的花園村區域面積擴大到12平方公里,本地戶籍人口約14520人。第二次并村后,花園村首先從“治危拆違”、整治村莊環境臟亂差等入手,進行全面“大掃除”,使新并村的村容村貌出現了巨大轉變。同時,花園村抓緊論證形成新的村莊發展規劃,實現工業、農業、商業、旅游業協調發展。經過幾年的大規模建設,不但讓花園村的新村民們住進了別具特色的居民小區,還建成了規劃面積達3000多畝的花園現代農業生態園區,3.5公里長的紅木長廊商業街,以及學校、商業綜合體等服務設施,讓“花園夢”在更大的村域空間里成為現實。過去的小山村已然成為一座令人艷羨的村域小城市。
三、高質量發展托舉幸福和美家園
二十年堅持實施“千萬工程”,浙江形成了更為科學合理的“城—鎮—鄉—村”體系?;▓@村通過發展高科技產業,建設紅木家具特色產業,率先實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花園集團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投資開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且工藝技術領先世界的維生素D3工業化生產線。在國家對高科技產業的政策扶持下,花園集團不僅成功實現大規模量產,還成長為在維生素D3制造和上下游產業擁有全球話語權的企業。培育專精特新產業,能筑牢企業的發展根基,但并村后的花園村還需要能讓新老花園村民共享發展紅利的產業集群。
從2006年開始,花園村逐步投資發展紅木家具產業,建設了建筑面積約50萬平方米的紅木家具交易市場,配合原木市場、板材市場、紅木配套中心、產業園區對紅木家具全產業鏈進行橫向與縱向整合,為更多創業者打造了高水平發展的開放平臺。浙江省有4000多家紅木企業,其中花園村就有2000多家,占到浙江省一半以上;紅木市場產銷量占到全國三分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紅木第一村”。紅木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為數以萬計的花園村民提供了就業創業機遇,還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外來人口涌入,成為花園村持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很多村民即便不直接從事紅木家具產業,僅為外來經營者和各地客商提供住宿、餐飲、娛樂服務,也能實現創業致富。不僅如此,花園村紅木產業還輻射到周邊村鎮,數以十萬計的老百姓利用這一富民產業實現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生活。
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的雙向奔赴,讓花園村的農工商業態齊頭并進。而今,花園村的產業涉及生物與醫藥、新能源與新材料、紅木家具與木制品、新建材與建筑、文化旅游與教育衛生,形成高科技產業為主導、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相配套的發展格局。2022年,花園村營業收入65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6.5萬元?;▓@村富而有道、富而好禮的和美家園成為“千萬工程”久久為功的最好注腳。
喝水不忘打井人。“千萬工程”在浙江大地上培育起千千萬萬個美麗花園。2021年5月,在東陽市的支持下,花園村建成開放了全省第一座省級“千萬工程”展示館。這里集中展示了“千萬工程”的思想軌跡、發展脈絡、實踐成效,也承載著包括花園村在內的無數鄉村對“千萬工程”的感動、感恩。展示館內,萬千鄉村的建設成就自然而然地傳遞著這樣一種信念: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持續深化“千萬工程”,我們的祖國必將處處是花園。